风水基础篇 ——— 河图洛书的传说与意义
要了解风水,必须先了解《易经》;要了解《易经》,就必须先了解河图与洛书,以及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。
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“河图洛书”的传说:
伏羲与河图
远古时代,有一位圣人叫伏羲,他对日月星辰、季节气候、草木兴衰等等,都有一番深入的观察。不过,这些观察并未为他理出所以然来。
一天,黄河中忽然跃出了“龙马”,就在这一刻,伏羲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之中,深切地感觉到自身与所膜拜的自然之间,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和谐与一致。
他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,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“意象”心得暗合。
就这样,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,与自己的观察,画出了“先天八卦”,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“河图”。
在《山海经》中,说:“伏羲得河图,夏人因之,曰《连山》。”
伏羲的“先天八卦”来源于天文现象,它“根”是《河图》。
大禹与洛书
自伏羲发明“河图”之后,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;当时洪水泛滥,百姓流离失所,大禹临危受命,婚后第四天就率众治水,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。各种方法都用过了,大禹始终没有找到治水的良策。
有一天,大禹发现一只五色彩龟出现在洛水,背上的纹理形态如同文字。就此,大禹发明了“洛书”,并根据“洛书”的含义,治理好了洪水;最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。
后来,周文王根据“洛书”,画出了“后天八卦”。
通过对“河图洛书”的了解,我们大体知道了:先天八卦来源于河图,后天八卦来源于洛书。
先古文化,因年代久远,无从考证,所以遂成神话。
但经现代考古研究证明,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皆来源于远古文化,并非后人所杜撰。
由此,我们相信:河图洛书亦不会凭空而来。
那么,我们要问一个问题:河图与洛书中的那些个“点数”,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呢?
有说:“天一生壬水,地六癸成之……”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辞,伏羲时代估计连文字都还没有,哪来的什么“天一生水”?
远古有“结绳记事”的说法,就是说:比如今天打了两只熊,就在一根绳上打两个结。由此,从这个简单的角度去推测,这些个“点数”,可能就是“记象”—— 记录天地自然之象。
为什么河图洛书中的点,又分为“白点”和“黑点”呢?
那么在此猜想:这可能代表了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,如:有白天就有黑夜;有热就有冷;有单就有双,等等。
不要小看这个“两面性”,这可能就是我们古人最伟大的发明 —— 阴阳之道。
而阴阳之道,涵括万物,应该就是中华文化,或者说中国哲学思想的“总源头”。
我们先拿“河图”来说:
为何是一六居北、二七居南、三八居东、四九居西、五十居中呢? 其中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为白点,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为黑点,又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呢?
古人和现代学者对“河图”从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。
在此认为 —— “河图”代表的,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整个宇宙空间自然现象的“天象”立体图。
所以,在这里,仅从“天象”这一角度,依自己个人的理解,来阐述“河图”的意义。(这里“天象”的概念,就是“天地自然之象”的意思。)
古人所能观察到的“天象”都有哪些呢?
最明显的就是每天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的太阳,还有每晚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的月亮;还有,就是满天的星星,特别是北极星和北斗九星(注:那时是北斗九星,现在的北斗七星之前的招摇和天锋(玄戈)二星已隐而不见,故称辅弼。);还有,就是高山、流水、风雨、雷电、树木、沼泽等自然环境现象,以及古人能感觉到自己寒冷燥湿之天气和四季温度的自然变化,等等。
我们相信:应该是先有了河图洛书的这些“点”之后,才有后来的“八卦”取象,因为越原始,就越简单。
我们现在反过来,拿先天八卦的取象去“反证”河图的原始意义:
所谓“卦”,就是把自然界之象“挂”起来的意思,如乾卦,画三根横的直线(我们现在叫“阳爻”),代表天;坤卦,画三个阴爻,代表地。这一观点,是经过现代专家论证过的。
我们把先天八卦所代表的“天象”描述出来:乾代表天空(宇宙苍穹),巽代表风(空气)、雨,兑代表海洋、河流,坎代表月亮,离代表太阳,艮代表高山、陆地,震代表雷电,坤代表大地。
(可能)圣人伏羲发现:风总是在天上刮,风(雨)是从天上来的,所以风(雨)跟天是在一起(乾巽);月亮的阴晴圆缺可以引起大海潮汐的变化,所以月亮与海水有关(坎兑);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,落入西边的山下,所以太阳的家是在山的背后(离艮);雷电是从天上打落到大地上,所以雷电与大地相连(震坤)。
于是得出:乾与巽、兑与坎、离与艮、震与坤相联。
我们把先天卦序数:乾一、兑二、离三、震四、中五、巽六、坎七、艮八、坤九,套入“河图”,正好是一六、二七、三八、四九在一起,也就是后来说的“一六共宗、二七同道、三八为朋、四九为友”。(有人认为先天八卦的卦序没有中五,正是对先天八卦的误解。)
当然,以上只是在此的猜想。
照此思路,那么中宫的“五点”又代表什么“天象”呢?
在此有段时间一直在苦思冥想“河图”的来源和意义,说来好玩,在某一晚上,居然在梦中见到:
北斗七星在天空旋转交错后,留下的痕迹,立体像是“河图”的点数(梦里的图案不是很清晰)。
醒后,就在想:古人观察天象,把太阳画成离卦,放在东边,等等;那晚上看到的星星,特别是最明显的北斗九星或北极星,古人把该“象”放在哪里呢?
—— 莫非中宫的“五点”,就代表了天顶或北斗?
这个很有可能!中宫一点,就是北极星;其周围的四星,就是北斗九星的“勺”—— 勺部之四星,而其余斗柄五星也随天而转,是指针,故隐而不见。
古人既然知道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,不可能不知道“寒暑冷热”之季节气温也是有规律在变化;而观察季节的变化,就一定会用到宇宙空间的另一个坐标系:北极星和北斗九星。
古人在看见的满天星斗中,一定会发现在北方,不管其他星星的位置怎么移动,总有一颗很亮的星位置不动,我们现在叫‘北极星’。还有,离北极星外围不远,有九颗星,形如“斗杓”,每当在每个夜晚固定的某个时刻(如黄昏),观察“斗杓”的柄尖(斗柄)所指方位的变动,地球上的季节气候也就随之变化。如斗柄指在东边的时候,就是春天播种的季节。而且,北斗九星永远以北极星为中心旋转,所指方位旋转地面一周,地上的四季就循环一轮。
古有:斗柄指寅,天下皆春;斗柄指巳,天下皆夏;斗柄指申,天下皆秋;斗柄指亥,天下皆冬。其理千万年来,基本没变。
伏羲时代即使还没有春夏秋冬及十二月的具体概念,但通过观察北斗九星所指位置的变化,而发现地球上的季节气温随之变化,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。
我们来看一图:北斗七星运转图。
这说明:北斗七星的运转,实与季节,即时间有关。
如何才能把季节变化之“象”,也就是“时间”这一概念表现在河图这一“空间”立体图内呢?
在此见有人提出:“中国古代已知宇宙为一整个有机体,此有机体以 太一 (也称帝星、紫微大帝,即与北极星相连的第四颗星)为中心,而以北斗为枢纽。譬如‘太一’ 为发电机,而北斗为变电所。宇宙之气由北斗发出。”(详见台湾钟义明所著《玄空星象地理学》)
由此,个人认为:古人可能觉得 —— 决定一切“天象”变化的根源,是季节(时间)的变化,也就是说 —— 是“北斗九星围绕北极星旋转”这一“天象”所致;所以,把该‘天象’认为是最重要、最根本的东西,放在了“中间”。
也曾在有关书籍上看到,古人确有把“北极天枢”当作“天顶”或“天心”的说法。
我们再细心去看明代的天文图(后附),就会发现:《紫微垣星图》中的北极天枢(北极星)后面有四颗星(天辅),其旁边的天光,大帝星的后面也有四颗星;《太微垣星图》中的五帝座星,更像河图的中宫五点了;《天市垣星图》中的帝座星后面也有四颗星。
古人具体指的是哪个“象”,就不得而知了。
就在写此文章时,曾看到这么一条消息:
“20年前,连云港将军岩发现了6000年前少昊氏族的石刻约300平方米,其中既有北斗九星图(注意:是九星),又有南北子午线。北斗九星图为九个石窝,成杓状分布。南北子午线是在山坡上沿南北向磨出的一条宽约几厘米、长约几十米的线槽。令人惊奇的是,南北子午线与现代仪器的测量结果误差只有三度多。”(《理气风水》高友谦著)
(那时的古人还没有“指南针”之类的东西,如果古人是以“北极星”来定“北”,那“差三度多”,就表明北极星在天体运转中,六千年只“漂移”了3°。同理,天体如一块画布,上面‘缀满’了星星,天体之周天“二十八宿”星,也应该“漂移”不了多少度。这就给解释心中的一个大大的“疑问”提供了思路:二十八宿星在罗盘上的刻度,真的是按“岁差”而移动了吗?岁差,是太阳系里的概念;而北极星与北斗及二十八宿,是银河系里的概念。相对于银河系,二十八宿真的是自宋朝开熙到现在800多年“移动”了11°多吗?照此说法,若干年后,就不是东方青龙七宿,而是变成“北方青龙七宿”了?经查阅了相关天文知识后,才知:以地球为观察点,所看见的似乎不动的北极星,其实每过大约一千年,就会被替换一颗,以北极星为基点的北斗七星,连同周边的二十八宿星团也会随之而移动。故相对而言,二十八宿星并不会只按“岁差”移动。)
总之,在此认为:中宫(天顶)之五数,恐与北斗运转有关;而后世风水学之“三元理气”等,无一不与北斗运转有关,如三元九运之九星、玄空之飞星等等。
但是,这种种“天象”都还仅仅是自然的表象,古人认为:在这一表象的后面,一定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刻、更具普遍意义的“真谛”;这个“真谛”究竟是什么呢?
我们先来看河图种的“一六居北、二七居南、三八居东、四九句西”,这里面又分别蕴含了什么意义呢?
现代天文学已经向人们揭示:水星十一月、六月的黄昏会出现在北方,木星三月、八月黄昏时见于东方;火星二、七月时见于南方;土星五、十月时见于中天;金星四、九黄昏时见于西方。
古人会不会发现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的出没规律呢?
那是一定会的!为什么呢?
古人没什么“娱乐”,如为了捕猎、生产和生活的需要,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,必须通过观察各种天象以定行动;通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盯着天上看,哪能发现不了“天体”的细微变化。何况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都是天空中很亮的星星,也总是有规律的在某时某地方出现。
再说了,那时的夜空多“纯洁”,满天星斗,似乎伸手可摘。
而天上五星的出没规律,不正好与“一六、二七、三八、四九”相合吗?
如此来说,中宫的“五点”,会不会就是寓意“五星”呢?而一六、二七等,不过是“五星”出没的时间表罢了。
道理上是说得通,问题是:古人能看见的“天象”,不可能只有五星。古人和我们要探寻的,是“安排”这些五星及日月准时出没及北斗运转之现象后面的——那只神秘的“上帝之手” —— 宇宙运转规律。
如果我们把河图中的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单数定义为阳,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双数定义为阴,可以发现:一六、二七、三八、四九、五十正好都是阴阳相配;而且,一与六、二与七之间,都是差的五数;除此以外,别的组合都没有这样“完美”。
这样,我们就可以推测——可能古人认为:阴阳之道,就是宇宙的“真谛”。
而一定“标准”的阴与阳(如一与六,而不是一与八)在一起(交媾),就会产生宇宙万物的“生命力”或是宇宙的“原动力”,也就是现在还不能名状的某种“能量”。(有点像“万有引力”的意思)
而这种“能量”,具体体现在风水学的理论上,就是“气”。
也就是说:在风水理论和实践中,“一”所代表的本质之“气”,通过中宫“五”(河图之空间或洛书之方位)的置换,与“六”所代表的本质之“气”就会是一致的,或说是相通的。
即,古人取象时,可能认为:天空与风雨(空气)之间就存在某种必然关系,所以“一六共宗”。
河图(含洛书)所要揭示的,就是宇宙间的这种“气”或“能量”的产生原因,以及它的运行规律。
而这种规律,最后又浓缩为“道” —— 阴阳之道,就是隐藏在宇宙万象背后的,那个更深刻、更具普遍意义的“真谛”。这个“真谛”,可以揭示出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神秘“关系”。
所以,在此认为:“一六居北”可能是指 —— “乾一”之象,经过中宫“五点”的置换,就是“巽六”之象。而对应反映地面山川的后天八卦,则是“坎一乾六共宗”。同理,二七、三八、四九,也是如此。
关于“气”,或是“原动力”或“能量”,我们举二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说明:
春天种子会发芽,使种子发芽的“原动力”是什么?是温度,还是阳光、水?都不是;煮熟后的种子怎么也发不了芽。决定种子是“生的”还是“熟的”的本质是什么?就是种子选手“原动力”。
煮熟后的种子丧失了这种“原动力” —— 生命之“气(能量)”,所以怎么也发不出芽来;现代科学分析,可能会说是种子的“基因”坏了。
再如:死人与活人有什么区别?一口气。但让人能活着的本质,是人体的“机能”,机能不行了,器官就会坏,就会生病,近而死亡。人体机能是什么?科学仪器是分析不出来的。
而我国的中医理论认为:决定一个人健康甚至生死与否的东西,是人体内部之“气”;而决定“气”之好坏的指标,是看该“气”的“阴阳二性”是否平衡。机能也好,气也好,阴阳二性也好,都是一个人内在“生命力(原动力)”的外在表现。
虽然全是玄而又玄的道理,但在生活实践(如中医)中却是十分的有用。
而每个有生命的物体,都有“生命力(原动力)”,即本身蕴含的“能量”。
再广而言之,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有“生命”的:太阳每天在运转,是有生命的,月亮、星星也是有生命的,山水树木都是有生命的;包括一块砖一片瓦,应该也有它的“生命”,不过是这种“生命”的形态不同罢了;宇宙本身也是有生命的。
佛曰:“一花一菩萨,一叶一如来。”
那么,人死后还有“生命力”或“能量”吗?
在此认为:应该还有;只不过这种“生命力(能量)”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或形态,我们目前还不能探知罢了;所以,宇宙之“气”对死人还能起作用,或者说:死人骨骸里的“能量”,可以借宇宙之“气”的转换,还能起作用。
由此可知:《青囊经》云“气感而应,鬼福及人”,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“迷信”的说法,讲的是什么“鬼神”庇护。
我们再来看“洛书”:
洛书点数:一(坎)在北,二(坤)在西南,三(震)在东,四(巽)东南,五在中宫,六(乾)在西北,七(兑)在西,八(艮)在东北,九(离)在南。
就是所谓的:“背一面九,三七居旁,二八四六,纵横纪纲。”
同理,洛书点数的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为单,为阳;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为双,为阴;其相对之和都是“十”,再加中宫都是“十五”。
笔者认为:洛书代表的,是地球自己的平面空间图。
可能洛书的出现,让大禹明白了大地山川的自然陈列之道,即懂得了山势、水势的自然走向,因势导向,所以最后把洪水治理好了。相传大禹治水所用的方法是“疏导”(而不是他的前任用的“堵塞”),遵循了山川河流的自然之势。
那么,河图中宫内,两边还各有五点共“十点”,又该如何解释呢?
个人认为:要说意义,于风水而言,该“十点”可假想成是宇宙中“合十之气”:
先天乾一坤九天地之气合十,后天离九坎一之方位之气合十;
先天坎七离三日月之气合十,后天兑七震三之方位之气合十;
先天震四巽六风雷之气合十,后天艮八坤二之方位之气合十;
先天艮八兑二山水之气合十,后天乾六巽四之方位之气合十。
也就是说:先天之合十就有气(其气最真),不合十就没气(有气也不真)。后天呢?按现在的说法:正神与零神之气。
这个最大的“十”数,可能就代表了充满宇宙与大地之间无处不在而又威力极大之“气”,或说是某种现在还不能名状的“原动力”,或者说“能量”。
说了这么多,河图洛书的这些一六、二七、三八、四九等,在风水实践中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和用处呢?
这个解释起来就很复杂了,具体要分很多种情况:如龙与水的配合,向与水的配合,甚至龙与向的配合,龙、向、水与时间元运的配合,等等。
但总体理解应该是:
风水讲的是一个“气”,阴阳相配就有“气”;一是阳,六是阴,一六在一起,就会产生“气”,而且其所产生之“气”为最真。
因为,“一六”之间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某种神秘相联的“关系”在里面;而这种“关系”,是宇宙之 “自然运转规律” 所决定的。
总结:
河图代表的是宇宙立体空间,立体空间可以转换为时间、元运,也就是
天文;洛书代表的是地球平面空间,就是山川的自然形态,也就是地理。时
间元运,是天之气;地理山川,有地之气;天为阳,地为阴,阴阳相合,
气合为一气,即生气出焉。
故《青囊经》日:天依形,地附气,谓之化始。所以,天文与地理相结
合,就是 “风水”的全部功用和含义。
同理,于风水实践而言:龙为阴、水为阳,或龙为阳、水为阴,总之,龙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交媾,就会“止〞生出地脉运行之气的“出口”;而这个气的“出口”,就是所谓的 “穴”——真龙穴地!
以上所言,皆为本人的理解,有没有道理,还得敬请高贤指正。
不过,在此认为:
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 —— 我们去解释古人的东西时,应该站在古人当时的年代去假想,而不应该拿后来复杂的东西去套。八卦也好,天千也好,纳甲也好,以及什么生数、成数,都应该是 “发明”在河图与洛书之后。
现有易学专家将 《周易》定义为中华文化的“总源头”,在此认为:
河图与洛书,应该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 “总源头”。
闲话:我们称现代社会己进人 “数码”时代;看河图洛书上的 “点数”,就知 ——我们的远古先祖其实早就在用 “数码”了。